張創辦人創校的 理想精神與方法
![]() 陽明山第二次會談於民國五十年八月下旬在陽明山莊舉行,以文教建設為主題,出席者多國 內外學術教育界人士。自美國回來的代表吳經熊、程其保、顧毓琇、薛光前等倡議 張氏論創校的宗旨有三: (一) 建立一所以發揚中國文化為主旨的完整大學; (二) 建立一所以宏揚中國學術與三民主義為主旨的研究機構; (三) 倡導音樂、美術、戲劇、體育(含舞蹈)及大眾傳播等學科,以期開展中國文藝復興之機運。(註一)張先生為一介書生,以「承東西之道統,集中外之精華」,為其畢生之志業。 旋提出創校的計劃,為先總統蔣公所首肯。當五十一年籌備之初,決定先辦研究部,校名曰中國文化研究所,下分十二個學門:三民主義、實業計劃(甲)工學、(乙)農業、哲學(含教育)、文學、史學、政治、經濟、法律、地學、家政及藝術。次年五月,大學部哲學、中國文學、東方語文(內分俄文、日文、韓文三組)、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史學、地學、新聞、美術、音樂、戲劇、體育、家政、建築及都市設計等十五個學系成立;九月,夜間部行政管理、社會工作、大眾傳播與商學等四學系成立;均開始招生。乃易名為中國文化學院。
學院所在地華岡,原為橘子園,購自四川譚淳風先生;並無地名,亦無建築。華岡地名是張創辦人所創,取名於「美哉中華,鳳鳴高岡」之意。經他慘澹經營,傑閣重樓,高臺複道,聳然突起,蔚為奇觀。登臨其地,俯瞰平原,河海交流,後擁群峰,有如畫屏,使人胸襟灑然,心曠神怡,有「振衣千仞岡,濯足萬里流」的氣概,為教學研究的理想處所。蓋以名師雲集,學子風湧,圖書充實,設備新穎,不數年間,已成為一著名的學府。 |